师德师风主题征文选登:形势下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高彦梅)
师德师风主题征文选登:形势下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高彦梅)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的人。”若要促进教育事业的优质高效发展,培育出高素养的人才,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若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便无法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
一、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教育发展之策,教师是核心;教师成长之道,师德是基石。在当今时代的新形势下,强化师德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关乎现实的教育质量,更承载着深远的历史责任。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对于全面推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至关重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正日益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人类社会正迈向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凭借掌握的知识,成为了创造与积累财富的核心力量,而人才资源也愈发显现出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对于高校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言:“一所大学的荣耀并非源自其建筑规模或学生数量,而在于其代代相传的师资力量。一所学校若想稳固立足,其教师队伍必须卓越出众。”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的教学水平与学术声誉,更关乎学校的生存与未来的长远发展。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关乎大学校园风气、学术氛围以及社会声望的优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古训,强调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是培育优秀学生的必要外部条件,同时也是大学吸引学生与家长,赢得社会认可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府作为孕育人才的温床,长期以来在育才的道路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教师、专家和学者。他们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艺和崇高的人格力量,培育了大量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并非与社会绝缘的超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样受到了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也有所体现,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重视教学,忽视教育。一位卓越的教师在角色上远非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匠人”或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道德规范的引领者。当前,由于招生规模的过度扩大以及高校岗位竞争加剧,学生管理中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责划分,导致师生间的交流日益减少。同时,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管理机制趋于僵化,一些教师将自己定位为专注于传授专业技能的业务型教师,他们只关注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将育人的责任完全转嫁给辅导员和思想教育工作者。
教师职业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表述不仅彰显了教师职业的尊贵与美好,而且还赋予了教师职业以理想主义的璀璨光辉。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功利,对敬业精神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在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中,一些教师变得急功近利,将最大化个人价值视为至高追求,忽视了应有的职业操守,对工作草率敷衍,对学生缺乏关怀;在职业活动中过分计较个人利益,一旦掌握一定技能便炫耀自己的资历,索要高价等;更有甚者,将主要精力投入第二职业,只关注按劳取酬;极少数教师甚至欲望膨胀,利用教育谋取私利,通过分数来谋取私利。一些高校教师过于追求功利,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还对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重视学识的深厚,注重品行的端正。学识深厚是成为教师的资本,品行端正则是树立榜样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他们需要既博学多才,又品行端正。近年来,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众多学校都将争夺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的人才作为提升自身实力的策略。然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表现,多数学校却描述得不够清晰。学校的师德评估往往缺乏具体性和深度,显得模糊、空泛、主观,只要教师没有犯错或发生事故师德师风主题征文选登:形势下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高彦梅),就能顺利通过考核,甚至被评为优秀。这种做法使得许多教师更加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个人思想道德的培育。结果,在没有有效约束机制的环境下,教师们在职业道德上的提升主要依赖自我修养,这既缺乏推动力,也缺少必要的压力。
缺乏严谨态度,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教师还承担着科研和管理的职责。受到社会环境和学校考核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心态不安定,这不仅导致科研成果的质量下滑,还引发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和窃取他人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向教师们提出了几点期望与要求:期望教师们胸怀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忠诚于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传授知识,培育人才;严谨治学,不断进步,跟上时代步伐。如何强化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作风,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品德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设立宣传示范制度,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教师斗志。榜样的激励效果显著。我们可通过宣扬师德楷模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是,举办师德讲座、组织师德演讲、开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让教师在参与中受到熏陶与启迪,营造一个普遍重视师德、共同弘扬师德的积极氛围。
(二)设立评价和奖励机制,通过正向政策来引导教师发展。教师的学期评估或年度评估师德师风主题征文选登:形势下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高彦梅),是对其德行与能力、工作成绩的全面审视,是激发和督促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尽职尽责的重要手段。在教师评价中,职业道德的评估占据着核心地位。为确保评价活动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充分展现评价活动的正向引导功能,构建适应时代发展、易于执行的高等院校师德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对师德规范进行量化处理和细致划分,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切实推动师德建设的深入实施。
教师需注重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品味,并拥有扎实的人文素养基础。身为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厚且广博的专业学科造诣,还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受人尊敬的品德。教师,是传授知识、教导技艺、解答疑惑的人。传授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榜样。若教师没有高水平的学识、素质和品味,便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子,所谓的名师出高徒。教师之人格修养在培育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人格力量远胜于一切言辞教诲,更具直接性和感染力。若每位教师都能以身作则,博学多才,身体力行,向学生展示深厚的人文精神,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构筑起科学的人文素养。
(四)我们需要端正学术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来影响教师。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与他人的高收入相比,差距明显。各种诱惑时刻在向我们发起挑战。因此,教师肩负的独特职责促使他们必须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主动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教育先驱的感人事迹中吸收精神力量,抑制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并经得起金钱的考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坚定的教育信念,坚定不移地将教育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坚守教师那份崇高而纯洁、淡泊而清贫的精神世界;才能毫不犹豫地投身教育事业,甘愿成为他人的阶梯,无私地将一生奉献给教育,终身追求无怨无悔,在喧嚣中潜心钻研,在纷扰中保持冷静,在清贫中创造价值,在平凡中成就非凡,播撒科学和文明的种子,孕育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高校强化师德培育,不仅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繁荣的必要条件,更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高校的师德建设必须与时代同步,持续创新,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需在思维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实施途径、操作手法、运作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积极探索与革新,着重提升时代适应性,强化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此,高校师德建设将更贴近现实、贴近教师群体、贴近日常生活,促使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准则产生深刻认同,确保这些规范和准则真正深入人心。唯有持续提升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及教师团队的全面素质,方能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师资力量,进而有效培育和塑造出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