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慕课建设、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取得这些成效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慕课建设、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取得这些成效
今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一年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工作进展情况、慕课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发展情况,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工作进展情况。
具体内容,随小编一起来看——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集8.8万条优质资源 覆盖教材65个版本
今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介绍了一年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平台资源总量达到了8.8万条,是年初(4.4万条)的2倍多,进一步丰富了多版本教材课程资源,覆盖教材版本由年初的30个共446册次增加到65个版本共565册。”朱东斌表示,一年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持续建设覆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优质数字资源,强化中小学科普资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打造了“科学公开课”,上线了“实验教学精品课”“实验教学说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等优质资源。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建设开通了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汇集了包括“青少年读书空间”“老年读书社区”“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丰富的阅读资源,并依托平台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带动各地更加重视青少年阅读,推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广泛深入开展。
据介绍,平台在原有支持电脑、教室大屏、手机、电视投屏等多种终端使用基础上,新上线了Pad和PC端,平台的功能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开发了教师备授课工具、个人资源库、直播专区、活动专区等,提供了在线组卷、线下练习等功能,配套近1.5万道习题,为每道题提供了解析视频,方便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育部网上授课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慕课建设、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取得这些成效,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方面,教育部开展平台应用国家级线上培训,开展寒暑期教师研修等活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跟踪和总结,发挥专家指导团队、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力量,指导一线教师用好平台提供的精品资源,学习优秀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探索平台课程资源应用模式,广大教师应用国家平台的主动性和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成为世界第一 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品牌
“中国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品牌’。”今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介绍了慕课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发展情况。
宋毅表示,教育部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慕课与在线教育为抓手,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经过十年建设,中国慕课已上线超过7.68万门,不仅服务了国内12.77亿人次的学习,而且通过实施“慕课出海”行动,让中国慕课走出国门,为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国贡献。
发布会上,宋毅分享了慕课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牵头建设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2020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慕课建设、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取得这些成效,在教育部的倡导下,牵头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这是由中国发起并主导的首个高等教育数字化领域多边国际组织,清华大学校长担任联盟主席,成员包括16个国家的17所知名大学与6家在线教育机构,其中包括2023年新加入的英国平台、印度尼西亚网络教育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三个成员。
二是每年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自2020年以来,已举办四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其中教育部网上授课平台,2023年首次走出国门到意大利举办“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意大利驻中国大使安博思等出席大会主会议并致辞。来自21个国家的70余家高校、在线教育平台、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的180余位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三是深入开展在线教学国际交流合作。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开设341门次全球融合式课程,推出10个全球融合式证书项目,学习者近2540万人次;与全球30余家知名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合作搭建了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沟通渠道,组织88所中国大学为印度尼西亚提供近300门高水平慕课,覆盖印度尼西亚3000多所高校。同时,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开设能源化工、健康医疗等30个培训专题和743门课程;西南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培养了来自80余个国家的5000余名轨道交通人才,辐射海内外200余所高校、10万名线上学习者;南方科技大学帮助柬埔寨、肯尼亚等13个亚、非国家建设了智慧教室等。
四是研制发布高等教育数字化国际报告。连续两年发布了《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和《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2023年的《发展报告》系统梳理了技术引领教育变革的五大阶段、提炼了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四大新范式、预测了未来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六大趋势、提出应对挑战的六大行动策略。2023年的《发展指数》从数字化育人、数字化办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保障4大方面,汇聚了世界300余所知名高校的权威数据,公布了47个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测算结果,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推进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
“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指示,推进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今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介绍了数字化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工作进展情况。
李英利介绍,2023年,教育部推动80个城市申请加入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学习型城市网络更加健全。聚焦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以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10个城市为示范,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着力打牢城市数字基座。
与此同时,终身教育学习资源更加多元。教育部建强终身教育平台,开展“能者为师”“智慧助老”专项行动,开放共享近8万门优质微课;推出“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线上学习活动专区,上线超过1万本电子书。截至2023年底,终身教育平台累计上线资源100余万个,服务学习者3600万余人次。老年大学办学体系更加完善。2023年3月,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截至2023年底,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5.5万个老年学习点。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德学康乐为”五个类别上线课程43.6万门,总时长408.9万分钟,线上注册用户234.1万人,服务5640万人次学习。
此外,2023年,紧紧围绕“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主题教育部网上授课平台,教育部还广泛开展主题阅读、数字阅读分享、线上社会大讲堂、“社长(总编)荐书”等活动,有3200余万群众参与,人数再创新高。自2005年起,教育部已连续举办19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累计带动4亿多群众参与,终身学习活动周品牌效应更加彰显。
来源 |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