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退出春晚也是一种文化契机
赵本山退出春晚也是一种文化契机
单士兵
昨日傍晚,央视春晚龙年制作团队对外宣布赵本山成名是中国文化的落后,鉴于赵本山老师身体非常疲惫,精神状态不佳,他决定告别今年的春晚舞台。
自1994年之外,赵本山在近20年的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都露面,成为了除夕之夜最受瞩目的喜剧演员。然而,他因病意外告别春晚赵本山成名是中国文化的落后,引发了众多情绪的交织:震惊、失落、忧虑、祝愿、遗憾、期盼等,这些情感在众人心中萦绕。我们衷心期盼,缺席春晚的赵本山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对于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而言,现阶段,这顿“文化盛宴”究竟会呈现出何种风味呢?
近年来,春晚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赵本山退出春晚也是一种文化契机,多数人认为其逐渐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快的气息,迫切需要进行一次价值观的全面整理。我认为,春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其文化价值显得过于狭窄和单一,陷入了机械的狂欢模式,显现出迎合主流话语的迎合权力倾向,未能充分尊重公众的精神需求,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春晚在过分追求利益和迎合低俗倾向的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文化尊严,变成了某些文化实体或其背后的利益集团谋取利益的手段,部分节目甚至被指责为文化污染的源头。
春晚,作为一项关键的文化盛会,若要切实传递健康且稳固的文化内涵,其根本的底线实际上便是既不迎合权力,也不迎合金钱。然而赵本山退出春晚也是一种文化契机,多年来,春晚未能让人体会到应有的文化风范,反而在迎合低俗的过程中忽略了民众的智慧与情感。诚然,春晚本身理应具备浓厚的喜庆氛围和娱乐色彩,然而,真正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化并非仅仅依靠营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形成,也不可能仅仅通过盲目追求利益来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许多人对于春晚持有轻视态度,甚至选择远离或抵制它,究其根本,都是因为他们对春晚所展现的文化品质和价值持有不认同感。
因为失去了价值的认可,众多观众之所以仍旧关注春晚的屏幕,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寻求短暂的娱乐。赵本山,这位以制造笑声著称的春晚明星,如今已从春晚的顶尖位置上退下,这无疑预示着春晚的娱乐魅力将显著减弱。实际上,赵本山所展现的过分迎合低俗趣味,尤其是通过“调侃逗乐”的手法描绘社会底层,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媚俗现象虽普遍,实则根植于社会深处。在当今社会,人们享有享受文化娱乐的自由,这种自由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如闲谈中的“黄段子”等,已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本山作为央视的知名人物,其影响力自然渗透到一代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中,甚至对某些民众的人格产生了影响。
赵本山无疑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明星,他的春晚告别无疑给众多观众带来了遗憾,然而赵本山成名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也为春晚的文化价值重塑提供了良机。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我国必然能够涌现出更多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这些明星不仅具备娱乐功能,还兼具公共属性,从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公共文化力量,推动更加贴合人类文明与先进价值的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