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
教研工作的意见
教基〔2019〕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管理机构:
教研活动是确保基础教育品质的关键支柱。长期以来,它在推动课程革新、引导教学实施、助力教师成长以及支持教育决策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极其显著的作用。迈入新时代,我们面临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崭新形势、艰巨任务和严格要求。然而,当前教研工作在机构体系、教研团队、研究方法以及条件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为执行全国教育大会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指导方针,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现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和优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政策,着重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尊重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
承担核心职责,致力于支持学校的教学与教育实践,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引导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其教育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深入探究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强化对基础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研究,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教研工作体系
加强教研机构建设。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相关规定,需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具备条件的地方应设立独立的教研机构,而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则应在统一的教育事业单位内独立设立教研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起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的教研工作模式。教育行政部门需强化对教研机构的组织管理,上级教研机构需对下级教研机构进行业务上的辅导,同时,教研机构需与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师培训、考试评估、电化教学、教育设备等相关部门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核心、中小学校为实践基地、各相关单位共同努力的教研工作新体系。
明确工作职责,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动基础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负责实施重要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打造基础教育教研平台,并对全国各地的教研工作进行指导。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需进一步厘清教研部门的具体职能,同时应充分调动教研部门在推动地区课程教学变革、实施教学评估与优化、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孵化及推广卓越教学成果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省级教育研究机构需强化对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与引导,而市级及县级的教育研究机构则需将工作重点向基层倾斜,深入至学校、教室、教师和学生中间,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同时,它们应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备课、教学、学习、评价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加强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这种研究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重点关注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广、新方法新技术的探索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致力于提升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持续提高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学校需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定期举办教学研究活动,充分调动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探究学生学情、优化教学策略、提升作业质量、解决教学难题以及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三、深化教研工作改革
6.突出全面育人研究。致力于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的实施机制,针对如何彰显德育成效、提高智育质量、加强体育锻炼、深化美育影响、强化劳动教育等关键问题,强化各学科的综合育人作用,全面深入地进行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的研究,引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素有机地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深化对课程、教学、作业及考试评价等核心教育环节的探究。着重推进国家课程的研究,确保学校和教师能够精准理解和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及标准,高效实施课程;同时,加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充实学校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深化教学研究,注重综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指导学校及教师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组织与教育方法。深入作业设计研究,引导学校与教师优化作业管理策略,创新作业实施手段,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强化考试评价改革探索,提升试题编制质量,推动构建以素质教育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
创新教研方法,需结合各学科特点、教学阶段差异及教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地方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等多种形式,同时加强教学展示、实地辅导、项目探究等活动,以增强教研工作的目的性、实效性、吸引力及创新力。同时,积极寻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革新。各地需对教研员每学期在校园内开设示范课、公开课,以及组织研讨课程、进行听课与评课、开展说课活动等方面制定具体规范;同时,应设立教研员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建立联系点的制度,并派遣教研员深入农村、贫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学校以及薄弱学校,持续进行教学辅导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助力这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9.执行严格的专业规范。实施严格的教研员选拔机制。教研员通常需满足以下几项基本要求:(1)政治立场坚定。深刻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力践行“两个维护”,切实执行党的教育指导方针。(2)事业心和责任感突出。怀揣教育理想与情怀,对教研工作充满热情,主动为提升基础教育品质贡献自己的智慧。(3)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发展的内在法则和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我们致力于实施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拥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原则上应具备6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持有中级或以上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外,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秉持教研工作的学术规范,倡导民主作风,展现出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擅长吸纳并归纳基层实践成果,敢于开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对各级教研员选拔标准进行更清晰的界定。
严格挑选并配置相关人员。需依照专业规范和准入要求,对教研员选拔和配置流程进行优化。构建由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研团队,省级、市级和县级教研机构需依据国家课程规划,确保各学科均有专职教研员;具备条件的地区,应按教育阶段全面配备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同时,各级教研机构有权在中小学及其他相关单位聘请符合资格的兼职教研员。调整教研团队年龄构成,积极选拔杰出的青年教师加入教研团队,确保团队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设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在中小学授课的制度,教研员在岗位工作满五年后,原则上需在中小学从事至少一年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那些未能履行教研职责、违反教研员职业道德规范、不适合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应当及时调整出教研团队。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需强化教研员培训工作,将此纳入国家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教育部定期举办国家级的教研员示范培训活动;同时,省、市、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需构建教研员全面培训体系,确保每位教研员每年至少参与72学时的培训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及研究机构需依据教育改革的需求,设立一系列关键研究课题,并指导教研员进行课题探究,以此提升教学研究及指导能力。教研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应遵循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同时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挑选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各地需充分认识到教研员岗位对专业技能要求之高、指导责任之重,并相应地适当增加教研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依照法律法规,确保教研员的工资待遇得到妥善保障,对于在教研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教研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完善保障机制
强化组织管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需充分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将其置于更加显眼的战略高度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切实加强指导力度,确保教研活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难题与挑战,保障教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需精心选拔和配备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强化教研制度构建,着力健全教研运作体系,不断推动教研创新实践,增强对各地各校优秀教研经验的宣传与传播,以促进教研活动向科学化、专业化及规范化方向持续进步。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教育行政机构应将教研活动所需资金纳入教育经费总体预算之中,确保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研资金也能相应增长,满足教研机构日常运作及开展关键教研项目所需的资金,同时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对教育督导与评估的重视。地方人民政府在执行教育职责时,必须将教研工作视为关键环节,教育督导部门需将此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并着重对教研工作的导向、机构配置、团队构建、条件支持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监督与评价。加强督导评估成果的应用,将评估成果作为衡量政府执行教育职责成效、对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绩效奖励、评选优秀和优先考虑的关键依据。
教育部
2019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