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书法名家名作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书法名家名作
同学们,在日常的考试中,常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常识所涵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从天文地理到历史国情,无所不包。尽管内容众多,但大家无需感到畏惧。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深入探索这浩瀚的知识领域,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成为既懂天文又晓地理的全面人才。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踏入人文常识的殿堂,开启中国书法的篇章。共同探寻中国书法的根源,细数历代书法的演变,并欣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诞生的杰出书法家和他们的杰作。
一、中国书法的起源
书法,这一汉字书写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汉字的诞生之初。它经历了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的发展过程,最终在东汉、魏、晋时期形成了草书、楷书、行书等定型书体,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书法是汉族人民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篇,无形的舞蹈;无图的画卷,无声的音乐”。汉字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核心,其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中国书法诞生并成长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而汉字则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正是依托于汉字,中国书法才得以与其他书法艺术形式相区别,成为其独特性的显著特征。
二、历代书法代表
(一)先秦书法—甲骨文
在先秦时代,众多文字和书法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在这些艺术形式中,甲骨文无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甲骨文于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被发现,其发现者为王懿荣。这种文字源于殷商时期,刻制于龟骨、兽骨或人骨之上,用以记录占卜、祭祀等仪式。它是一种经过巫史加工的古汉字。若要严格界定,只有从甲骨文开始,我们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这是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构成中国书法的三大要素:用笔技巧、字形结构以及布局章法。《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是甲骨文书法中的瑰宝,出自商代武丁时期,其风格极为豪放,字形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形态各异,既富于变化又显得自然洒脱。
(二)秦代书法—小篆
秦朝统一后的文字称作秦篆,亦称小篆中国书法有哪两大体系,由李斯所发明,其代表作《泰山刻石》在书法领域备受赞誉,堪称佳作。秦代标志着书法在继承与创新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期间,隶书也应运而生,普遍认为它是由篆书演变而来,传说中是由程邈所创制。隶书的诞生标志着汉字书写领域的一项重大飞跃,它在书法领域引发了一场变革,不仅让汉字的书写趋向于规整的楷模形态,而且在笔法上打破了中锋运笔的局限,为后世各种书体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汉代书法—汉隶
汉代在汉字书法的演进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书法演变历程可分为数个阶段,最初汉朝沿袭了秦朝的体制,起初采用篆书作为书写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篆书逐渐式微,而隶书(其特点是“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则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并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草书也在汉代逐渐成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而楷书和行书则在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书法艺术经历了持续的演变与进步,这为晋代时期行草书体的流畅以及狂草书体中笔势的飞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魏晋书法
魏晋时期,作为书体演变的关键环节,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一时代,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均已齐备,并且达到了高度完善的境地。汉隶的定型,标志着方块汉字基本形态的固定。隶书的诞生、发展以及成熟过程,孕育了楷书的形成,而行草书则几乎与隶书同时期开始萌芽。楷书、行书、草书的最终定型,发生在魏晋时期的两百年间,这一过程标志着汉字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众多书法大师应运而生,如楷书之祖钟繇、书坛巨匠王羲之等。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崭新篇章。其中,最为卓越的作品非《兰亭集序》莫属,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唐代书法
唐代文化内涵丰富,光彩夺目,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书至初唐而极盛”。流传至今的唐代墨宝较之前代有所增加,众多碑刻保存了珍贵的书法杰作。唐代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初唐时期,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书法大家辈出,继之而来的是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等具有创造力的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与诗人李白,均为不可忽视的杰出书法家。在唐代,楷书、行书、草书均实现了飞跃,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时代特色鲜明,对后世的影响更是超越了过往的任何时期。
楷书领域的四位杰出代表:分别是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及元朝的赵孟頫。
草书:颠张(张旭)醉素(怀素)
该时段涌现出的杰出作品有: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欧阳修的《化度寺碑》等。
(六)宋代书法
宋代书法艺术,承接唐代,延续晋代,至五代时期,开创了崭新的风格。在宋太宗时期,他特别关注书法艺术,搜集并临摹了古代帝王和贤士的书法作品,并下令王著刻工将这些作品刻成十卷,采用枣木雕刻中国书法有哪两大体系,形成了《淳化秘阁法帖》。有了这些法帖,书法创作不再局限于必须使用真迹,同时也打破了前人的规范,开始特别强调书法的意趣,突出主观表达,从而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瘦金体:赵佶
这一时期的文学瑰宝中,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蔡襄的《蔡襄尺牍》亦颇受推崇;黄庭坚的《黄州寒食诗卷跋》亦为佳作。
(七)元代书法
元代的书法艺术,其卓越成就主要体现在真(楷)行草书领域。然而,在篆隶方面,尽管有几位书法大家,但整体表现并不十分突出。以真(楷)、行、草书为主导的书法风格,直至清代才发生了转变。在整个元代中国书法有哪两大体系,书法风气依旧承袭宋代,以帖学为盛,崇尚唐代和晋代,虽然各有所长,但未能凭借一己之力在书坛占据一席之地,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相比,显得较为冷清,成就不高。
主要名家有:赵孟頫、康里夔夔、鲜于枢、耶律楚材
这一时期的杰出著作包括:赵孟頫的《雪晴云散帖》。
(八)明代书法
明朝历代君主都对书法情有独钟。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便开始注重文治,下令广召全国擅长书法的人才,以丰富宫廷文化,负责撰写诏令等文书。仁宗、宣宗等帝王同样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对“兰亭”情有独钟。当时朝中士大夫普遍重视帖学,众多人都偏爱姿态优雅的楷书和行书,几乎完全沿袭了赵孟頫的艺术风格。
主要名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寅
(九)清代书法
清朝历经两百六十多年,在中国书法领域堪称书艺复兴的时期。清朝初期,统治阶层实施了一系列巩固政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策略,因此书法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在乾隆年间,特别推崇赵孟頫的行楷书法,那时规模宏大的《三希堂法帖》问世,内府珍藏的众多书法珍品被收录在《石渠宝笈》一书中,帖学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一批深受帖学影响的书法大家。
自清中叶起,帖学之路已然走到尽头,而刘墉便是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邓石如则另辟蹊径,开创了碑学。咸丰年间至清末,碑学更是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康有为、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众多大师纷纷投身变革与创新,他们的努力使得碑学书派得以迅速发展,其影响力至今仍波及当代。
著名艺术家包括:傅山、石涛、朱耷、郑燮、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以及刘墉等人。
三、书法名家汇总及名篇汇总
书圣:王羲之
楷书鼻祖:钟繇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唐)、赵孟頫(元)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草圣:张芝(后世张旭亦有草圣之称)
草书:颠张(张旭)醉素(怀素)
草书大王:张丞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主要名家有:傅山、石涛、朱耷、郑燮、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刘墉等。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例题展示:
【题型】单选题
汉字作为历史上最为久远的文字之一,以下关于汉字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主要分为行楷与行草两大类,源自于楷书的演变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书法名家名作,其书写特点注重“蚕头燕尾”的形态与“一波三折”的笔势。
张旭被誉为“草圣”,他的草书技艺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齐名,合称为“唐代三绝”。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并选错误项。
行书作为一种书法门类,涵盖了行楷与行草两大类别,其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晚期。这种书体是在楷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位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旨在解决楷书书写速度较慢以及草书难以辨识的问题。至于“蚕头燕尾”和“一波三折”,则是用来形容隶书的特征。C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此,选择C选项。
甲骨文,亦称“契文”、“甲骨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被誉为现存最早的成熟汉字。这种文字主要出现在我国商朝晚期,由王室用于占卜和记录事件,多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其中大部分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A项所述内容准确无误。
《祭侄文稿》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唐乾元元年所创作的一幅行书纸质书法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目前陈列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品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一同被尊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故B项陈述准确无误。
张旭被誉为“草圣”,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酷爱饮酒,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张颠”。他的草书艺术成就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齐名,并被誉为“唐代三绝”。据此,D项的表述是准确的。
2.关于宋四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四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们分别是苏轼、黄公望、米芾和蔡襄,这四位书法家的名字被统称为宋四家。
B.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C.米芾因其潜心魏晋,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D.蔡襄的《茶经》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米芾在年幼时期勤奋研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代书法家的楷书,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苏轼被贬至黄州之际,米芾前往拜访并寻求指导,东坡建议他学习晋代书法。米芾对魏晋时期的书法情有独钟,以晋代书法风格为追求目标,搜集了许多晋代书法家的作品,甚至将他的书斋命名为“宝晋斋”。C选项是正确的。
因此,选择C选项。
宋四家是指我国北宋时期的四位著名书法家,他们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这一称呼并未将黄公望纳入其中。因此,A项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享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与之相比,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因此,B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蔡襄所著的《茶录》对古代制茶与品茶技艺进行了归纳,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上篇主要阐述茶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茶的色泽、香气、味道、储存、炙烤、研磨、筛分、候温、温盏以及点茶等十个方面,着重讨论了茶汤的品质和冲泡技巧。而下篇则专注于茶具,详细介绍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瓶等九种器具。这部著作在陆羽的《茶经》之后,对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书法名家名作,D项的表述存在错误。